第四百三十四章 朝议(1 / 1)

大唐权力中枢,宣政殿。

今天朝会,李世民脸上的气色看起来还算不错。

自从长孙皇后薨逝之后,他悲痛万分,很多国事也都交给了太子去处理。

不过,即便是在服丧期间,宣政殿前每日的朝会也从未中断过,李世民身为一代英主从不会因私废公。

今天在大殿之上,有很多重要的政务需要君臣一起商讨,而其中有两件事最为紧要。

李世民手中攥着一份来自帝国北面的紧急军情,自月初北上讨伐薛延陀的大军出征以来,已经数次在战场上遭遇挫败,原定作战计划迟迟未能兑现。

“情况你们都已经了解了,薛延陀近年来表面上对我大唐称臣纳贡,但背地里却在积蓄力量,排除异己,试图摆脱我们的掌控,因此朕才决定派一支大军前往征讨,以示警告。”

“但这次选将从目前看来,存在着很大的问题,太子所举荐的这几个人恐怕要辜负你对他们的期望了。”

李承乾脸上无光,从今天踏进宣政殿那一刻开始,他就盼着李世民不要提起这件事,然而战事紧急,丝毫没有侥幸的余地。

李世民一向非常重视帝国对外敌的威慑力,因此在他的治下,唐军曾北击突厥,远征高昌,千里奔袭吐谷浑,不停向周边的外族邻邦展现着强大的军事实力。

国家要发展就得先稳定边疆,没人找你麻烦的话,那自然就可以心无旁骛地发展民生百业了,这是使大唐长治久安的基础条件,绝对不容有失。

因此这一次讨伐薛延陀受挫,让李世民大为不满,而率军出征的将领又多是太子李承乾力荐的亲信之人。

事实证明,李承乾的决策是有欠考虑的,当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,这件事叫做举贤不避亲,而一旦出了差池,就变成了任人唯亲。

此时,殿内鸦雀无声,前方打了败仗,让众人都不敢随便发表意见,免得惹皇上不高兴。

李承乾没办法,话头都直接引到他身上了,他要是也一声不吭的话,李世民是不会放过他的。

于是李承乾上前一步,禀报道:“父皇,目前我军只是遭遇小小的挫败,几位将领都是身经百战的忠勇之士,他们定当可以稳住阵脚,徐徐图之。”

“另外,儿臣以为薛延陀不过是些有勇无谋之辈,他们见我大唐军队前来,无非是假装摆出要与我军决战的架势,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胆子。”

李世民瞥了李承乾一眼,质问道:“哼,好大的口气,行军打仗涉及方方面面,从来没有强者必胜的道理,前方那些将领要是个个都跟你一样傲慢自大,那他们就得提着头来见朕了!”

“在对战局的见解上,你还远不如你皇弟吴王来得透彻,回头你应该多向他讨教,不要总是待在东宫整日浑浑噩噩,否则将来如何管理好大唐的万里江山?”

李承乾被当众斥责,心里很不是滋味,谁知这个时候魏王李泰又见缝插针地站出来补刀。

他挪着臃肿肥胖的身子,上前禀报道:“父皇,之前吴王上书曾提到过对薛延陀的看法,也推荐了几员大将可以胜任本次出征,现在想来那真是一番真知灼见,可惜太子并未采纳他的建议。”

“不过儿臣恳请父皇不必过于苛责太子,毕竟皇兄久居庙堂,连长安城都没有机会出去几次,他可是一直在用心学习打理朝政啊,哪有像吴王那样的机会可以在边疆上阵杀敌,力保一方安定。”

李泰的话表面上似乎是在给李承乾开脱,实际上却是阴阳怪气,假借吴王来反衬出太子的故步自封,庸碌无能。

大殿之下,群臣开始窃窃私语。

这番窸窸窣窣的动静,就仿佛像是有千千万万只蚂蚁爬上李承乾的心头,让他莫名地烦躁。

吴王在成州率领一帮老弱残兵击败突厥大军的战果,在传到长安后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,现在朝中有人甚至发出了这样的论调,说吴王是众多皇子中最像李世民的一个。

对此李世民也喜不自胜,有哪个老子会不喜欢儿子跟自己相像呢?

眼见风向对太子不利,长孙无忌惯常开始站出来护犊子,他向李世民提议道:“陛下,我军北上时已是行将入冬的季节,当地恶劣的气候环境都对行军作战产生严重影响,虽然初战不利,但并未招致大败,目前若是临阵换将对全军的士气也是极大的影响。”

“臣以为,还是应当给前线将士一些时间,另外多备粮草辎重,令大军无后顾之忧,此战胜败还未有定论。”

在长孙无忌和一众党羽的支持下,这件事暂且算是被按了下去,李承乾也没有过多遭受责备。

之后李世民又提及另一件事,却让李承乾更加汗流浃背,胆战心惊。

在大唐以东的朝鲜半岛,此时正处于三国纷争的局势中,高句丽、新罗、百济各自占据一方,彼此互相制衡,但又冲突不断。

李世民对这三国所采取的政策是一视同仁,始终一碗水端平,没有任何偏颇。

原本这样的格局已经维持了很长时间的稳定,但最近却传来高句丽国内突然发生政变,野心勃勃的权臣全盖苏文悍然弑杀高句丽王并另立新王,自此他大权独揽,开始发兵攻击新罗。

这件事情的发生,直接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平衡,实力较为弱小的新罗遣使来向大唐求援,这让李世民对高句丽大为恼火。

当李世民向群臣问策时,李承乾不敢说话,因为他昨夜刚刚接到消息,据说当初高句丽使臣原本要送去东宫的那封信,最近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李世民的手中。

不知道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,可那封信足以证明太子李承乾私底下跟高句丽有所往来,这绝对是触犯到了李世民的逆鳞。

更令东宫感到焦虑的是,这封信销声匿迹了很长时间,偏偏就在高句丽内部出现动荡的当下,被人拿了出来,这分明就是有人在针对太子!

至于背后的主谋是谁,李承乾不禁想到了远在陇西的吴王李恪!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最新小说: 激活帝王系统,开局召唤典韦 穿到初唐当咸鱼 我,兵王归来,专治一切不服! 大唐火药桶,一个月就开上飞机了 大明屠皇 明末小兵崛起 穿越大唐以酒楼开局 大唐贵婿 大明:我能复制战略物资! 降落在清初